与许多人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苏超等草根体育赛事的火爆并非仅仅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足球文化等因素。真正的关键可能在于成本问题。
这些年,国内爆火的草根体育赛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本极低。当大家讨论国外社区足球,从俱乐部文化到代际传承时,很少提及到国外低级联赛的成本问题。像德国、法国这样的国家能搞社区足球,荷兰、葡萄牙这样的小国也能有多级联赛,而我国作为大国,球迷众多,理应更容易开展此类活动。但若深入思考,这个观点其实大错特错。
以荷兰的低级联赛为例,两个城市的球队比赛,可能半小时车程就能到达赛场。这不仅能减少时间和经济上的负担,也能增强参与者对于整个联赛的归属感和投入感。再扩展一些视角,即便是一个来自汉堡的社区和来自慕尼黑的另一个社区进行比赛,时间上也不会耗费过多精力。这样来看,低级联赛的成本在他们的运作下被有效地降低了。
但在我国,情况则完全不同。我国地域辽阔,远超其他国家。这就意味着在组织低级联赛时,交通成本会成为一项巨大的开销。以荷兰的低级联赛为例,A社区与B社区的比赛仅需两块钱的公交车费。但在我国,例如北京海淀与杭州滨江的比赛,其路费成本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更何况如果扩大范围至更加广阔的区域如沈阳和三亚的队伍,这个成本更是几何倍增。如此高昂的交通成本几乎使得业余球员无法承担。
当讨论业余球员土壤时,我们常常从足球文化等角度出发,但很少注意到成本因素的重要性。如果让业余球员每周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参与比赛,那么他们很可能无法承受这种经济压力。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例如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轻松负担的交通费用和场地费用等,那么参与者的数量将大大增加。
以电竞、钓鱼和钢琴课为例。电竞基本没有成本,因此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钓鱼虽然有成本但相对较低;而钢琴课由于成本高昂导致普及度较低。这恰恰说明了成本对于活动普及的重要性。当成本上升时,参与者数量会大幅减少。因此,过去中国难以开展多级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起步门槛过高。
然而,苏超等草根赛事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上,人们自然会积极参与其中。例如苏超赛事中各地球队间的比赛,其交通和时间的成本与德甲法甲各城市间的比赛相似。而一旦解决了成本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们会因为认可家乡、宗族和集体而主动为赛事加油打气。
总体来说,解决成本问题才是苏超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为各类草根赛事提供低成本的平台和环境条件——例如充足的比赛场地和便捷的交通设施——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参与其中并享受运动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运动回归到最原始的热爱层面并真正实现全民参与的体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