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见证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苏超”热潮,它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席卷了江苏各地的体育爱好者。然而,就在这股热潮刚刚掀起的时候,某日报却跳出来泼了一盆冷水,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警告说“苏超爆火要警惕饭圈化”。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感到十分诧异。一家“专业”媒体竟然对一家“业余”联赛的娱乐化趋势进行指责。文章中提到了参赛队员“身份多样、水平业余”,那么何以要求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联赛必须严肃得像正式比赛那样呢?恰恰是这种业余联赛的存在,才激发了城市间的热情与活力。
我们知道,中超、中甲这些职业联赛已经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它们代表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但不知从何时起,那种从甲A时代足球热潮中散发出的热情,如今已渐渐被淡化。当那些曾经的强队已经远去,我们是否还在保留着那份激情?而如今火爆的“苏超”,似乎正是那久违的足球热情的体现。
某日报似乎没有察觉到,这场由“苏超”引发的流量热潮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这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体育赛事的吸引力上,更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江苏各城市的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从文旅的角度看,这场流量热潮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绝佳的广告。无论是“叨叨傅”的精彩表演,还是各大城市之间的“对歌”,都在无形中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再来说说所谓的“饭圈化”。这篇评论似乎对饭圈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饭圈化是指针对某人或某团体的狂热崇拜,其特征包括畸形追星、强烈的排他和攻击性等。但在“苏超”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球迷之间的和谐与友爱。虽然各队球迷在场上争个你死我活,但场下却能友好交流,甚至互相调侃。
以常州为例,虽然其在联赛中表现不佳,但球员们的拼搏精神却令人敬佩。而那位因调侃散装江苏而走红的“叨叨傅”,更是展现了江苏人的幽默与热情。如果真的按照某日报所说的“饭圈化”标准来衡量,这位大哥早就被口水淹没了。但实际上,他却在联赛中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与支持。
因此,我认为某日报对“苏超”的娱乐化趋势过于敏感了。我们不应该害怕娱乐化,娱乐化本身也是人们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人们在快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一昧地寻求所谓的“高大上”理由,让人们在紧张与严肃中度过每一天。我们应该让“苏超”放松点,让每个城市、每个人都能在快乐中享受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批评和担忧,“苏超”的出现正是一个让我们反思的契机:如何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如何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释放压力?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希望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多一些像“苏超”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进步。